视频课程详情
登录后可享受更精准的推荐服务

精神的历史展开与普遍之思 | 北大博雅讲坛第177期

免费
最近在学 0人 收藏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成百上千位思想家,百余家争鸣的流派,煌煌的中国哲学,该如何讲述?该如何呈现?特别是将其浓缩在一本书中,该怎样捻出思想的线索?哲学问题在思想的代际之间如何嬗变?真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精神交锋中绵延流传?


哲学家总有其无法超越的时代性。通过揭示哲学家的时代关切与其思想的关联,从而赋予哲学思想以历史的具体性,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哲学思考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历史的具体性就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过去的遗存。历史的遗物最多只是对当代的一种有益的提醒,而不能成为塑造今天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力量。哲学史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具当代性,如何让伟大的先哲们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是哲学史写作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新著《中国哲学十五讲》中,二十载精研中国哲学的杨立华教授,精选十五位中国古代哲学家,清晰呈现他们的概念、论题、思想路径,深细解读中国哲学的基本洞见和思考论证,明确哲学问题的具体指涉,努力让那些已经“过去了”的思想能焕发出生机。


本次活动,邀请《中国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杨立华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就上述问题展开对谈,向读者展现何谓一种清晰而富有生机的中国哲学。


主讲嘉宾:

杨立华

  • 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有:《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国儒学史(宋元卷)》、《郭象〈庄子注〉研究》、《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格非

  • 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

  • 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张志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曾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现为哲学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兼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杂志编委、副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全国古典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明清至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专长为近代佛学,清代至近代的经史学,阳明学,晚明以来的三教关系等。共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主编辑刊一部,发表论文50余篇,译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