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程详情
登录后可享受更精准的推荐服务

吹过西方的“中国风”:“打捞”沉积于西方历史的中国文化、艺术与时尚|北大博雅讲坛第90期

免费
最近在学 3人 收藏

“中国风”时下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在流行文化领域,“中国风格”别具情调,而“中国元素”更是漂洋过海,在国际时尚界扮演了可圈可点的角色;很多人都以为这股中国风是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才刮到海外去的,然而,在几百年前,西方就曾盛行过一股“中国风”(chinoiserie),并且吹到了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过,在今天的西方人眼里,这股“中国风”充满了异国情调,却又如同海市蜃楼,似乎只是一种”幻象”;而许多中国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或者怀疑这种“幻象”的存在。英国著名艺术史学者休·昂纳的《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中译本的出版,为国人揭开了包裹它的神秘面纱。


作为第一本研究“中国风”的专著,昂纳的《中国风》可谓填补空白,不过,受专业所限,书中涉及的,主要是“中国风”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表现,这是“中国风”比较显见的内容;其实,在西方现代性、哲学美学和现代艺术的确立过程中,中国元素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不过由于它比较隐蔽,容易遭到忽略。至于西方的“中国风”回过头来影响中国的学术界和艺术界,由于视野的局限,就更不容易为人察觉了。


本次讲座将接着昂纳的问题往下讲,既探讨“中国风”在西方装饰和时尚史的影响,更探讨在西方现代性、哲学美学和现代艺术的确立过程中,中国元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反向作用。本次讲座不是为了单方面突显中国曾经对世界的影响力,更是强调,只有通过文化交往,单一文化才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文明,才会更加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主 讲 嘉 宾 :彭 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美学理论、艺术批评和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教学,兼事艺术展览策划和剧本创作,出版《艺术学通论》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等重要展览”100余次,创作剧本《穿羊皮袄的男高音》《大红灯笼》等7部。


主 题 图 书 :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