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程详情
登录后可享受更精准的推荐服务

当代文学:形式与历史

免费
最近在学 0人 收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界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有关短篇小说“定义”的争论。茅盾、魏金枝、侯金镜、孙犁、杜鹏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都曾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尽管他们的具体观点各异,但却有着相似的前提,即“短篇小说有它的不变的、恒定的本质性特质。”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开始怀疑那种对事物认识的“非历史的确定性”,他认为体裁的形态是历史性的。正如苏联美学家卡冈所言:“艺术体裁和文学体裁形成于现实的审美实践之中,受到这种实践的各种意向的影响,并历史地存在着。”随后,黄子平便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将文学作品放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它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去暴露现存文本中被遗忘、被遮掩的历史多元复杂性

那么,对于文学形式,是否真的有其“不变的、恒定的本质性特质”?

对于文学史问题,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在所确定的理论框架(人道主义、主体性、启蒙主义等)下,从基于这些理论的“外部”进行审查,从而做出价值论断?

如果想突破现有的做出价值论断的方式,是否要回到“历史深处”?

文学是否就是帮助我们进入“历史深处”的一个途径?

文学形式和历史,又进行着何种微妙、“令人眩惑”的互动?

……

值此《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问世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两位当代文学研究巨擘——洪子诚、黄子平,聊聊当代文学:形式与历史,深入探讨文学是如何担负建构历史的重任,同时又如何深刻改变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文学形式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场直播活动中,三位年轻的学者李浴洋、刘欣玥、李超宇也将加入讨论,以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