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在晚清的兴起,绝对是一件大事。1899年,梁启超接受日人犬养毅的建议,将学校、报章、演说定义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而且,基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梁启超认定“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任公:《自由书》)。此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无论哪个政党、派别或个人,只要想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或社会动员,都离不开“演说”这一利器。晚清以降迅速崛起的“演说”,不仅仅是政治、社会、学术、文化活动,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章变革。那些落在纸面上的“声音”,包括演讲的底稿、记录稿、整理稿,以及模拟演讲的文章,对白话文运动和文章体式改进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广场上的演说,不同于古已有之的著述,不能文绉绉,谢绝掉书袋,更忌佶屈聱牙的表述,必须尽可能口语化,突出大思路,倾向于畅快淋漓,这才可能有好的现场效果。而这一点,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乃至学界的风气。本文集中讨论以下六个问题:一、“声音”怎样研究;二、“演说”能否成学;三、定义、溯源与分类;四、演说的三种姿态;五、“国事”如何谈论;六、“有声的文章”怎么可能